檢視相片

日前大學指考成績公布,許多新聞都集中在誰考上台大醫學系,難道考上台大醫學系就代表前程似錦嗎?甚至有些人非台大醫科不唸,一考再考,何苦來哉?

其實各行各業有各自的辛苦與成就感,不必羨慕他人,自己過得自在最重要。以前就有位醫生在網路上PO文表示,自己快受不了了,寧願到超商上班。他表示曾經有次下午三點花一分鐘吃冷掉的便當,結果患者的家屬看到他,竟然還痛罵他:「我父親都快死了,你竟然還有時間吃飯,真是沒醫德!」讓這名醫師有不如歸去的念頭。還有許多醫生更常值大夜班,如果分發在急診部門,不僅工作壓力大,稍一服務不好,患者家屬就是一陣排頭怒斥。 

很奇怪,醫生如果這麼不如意,何以每年總有許多資優生以醫生為首選,尤其是台大醫學系?這些學生之所以將醫學系作為首選目標,不外是醫生待遇好、可救人、受人尊敬。如今,居然有醫生嘆不如歸去,寧願到超商上班,豈非怪事?既然如此,以後高中資優生是否還會以醫學系為第一志願?當然,如果自己吃得了苦,志在「服務」病患,不在意收入,如馬偕或史懷哲醫生那樣,則又另當別論,只是台灣以志在救人不在乎收入高低的醫學系學生,會有幾人?

大概全台灣認為當「醫生最好」的就是那些高中生的父母了,原因如:1、父母的資訊管道比不上我們現在,他們還停留在當醫生很好的舊觀念,如幾年前隔壁開一家診所賺很多,醫生都開很貴的車......等;2、對於考上醫學系有種奇怪的謬思,大概就像是古代考上狀元一樣吧!所以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的小孩考上醫學系有超級大的虛榮感,因為所有親戚朋友都會來恭喜,自己學校也會貼出「恭喜XXX高中XX醫學系」。

那些只知道認真讀書的小孩(醫學系有很多這種人)在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迷茫了,因為很多人其實對於每個科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喜好,只是對於考試比較在行而且認真而已,在這種情況下,通常順著家長的旨意行事,因為家長普遍有陳腐思維,以為當醫生,賺錢比別人多,社會地位又高,卻一點都不知道,目前醫生已經不像以前收入那麼好,平均是低時薪,即使有人有高收入,也都是血汗錢,不信可問柯文哲便知。

有些人會說,許多醫生的小孩自然以醫學系為第一志願,因為爸媽是醫生的當然家境會比較好一點,會希望自己的小孩在所謂的「前幾志願」裡,再加上如果有些爸媽已經當到比較上層,自然會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考進來,反正有很多人脈跟管道可以鑽,卻不告知當醫生可能面臨的壓力與風險,如社會上日漸增多的醫療糾紛與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
依據最近醫審會統計,台灣每年有560件醫療糾紛的鑑定,也就是平均每天有1.5個醫生被告,可說台灣的醫生被告率是全世界最高的,起訴率是日本的13倍,是美國的400倍。最近的澳大利亞研究也發現,54%的醫學工作者出現「同情疲勞」的症狀,69%出現「職業倦怠」,71%感覺缺乏「工作滿意度」。又由於內科醫生長期久坐,外科醫生長期久站,承受壓力比一般行業高,又常缺乏時間運動,所以職業病也就比較多。台大退休教授謝炎堯曾說:「台灣醫師平均壽命比一般民眾短,其中又以腦神經外科醫師最短,因此,許醫師正當壯年即罹患重症,是宿命而非意外。」

檢視相片
(圖/周杰倫 Jay Chou@facebook)

作者稱,反觀費玉清、江蕙、周杰倫與蕭敬騰等傑出歌手,大都學歷不高。(周杰倫 Jay Chou@facebook)

志在台大法律系的人也大都如此,以為當上律師或司法官,就是比別人高一等,待遇與福利也高,有時還可以「歪哥」,外快撈更多,如台中高等法院那位胡姓法官,擁有「三妻四妾」與眾多財產,卻不知那只有威權時代才有,民主化後別再肖想。其實司法官工作壓力不比醫生低,兩者常要與屍體為伍,尤其是支離破碎的屍體,那多恐怖啊!律師有時還要幫有錢卻十惡不赦的奸商或歹徒辯護,更讓人覺得窩囊。

反觀費玉清、江蕙、周杰倫與蕭敬騰等傑出歌手,以及吳寶春、吳政學與江振誠等餐飲界大師,大都學歷不高,所念的學校也非名校,卻能發揮自己專長與潛能,創造輝煌的人生,如今個個都頭角崢嶸,成就非凡。論收入,有幾位醫生比他們高?論成就感,他們帶給民眾心靈的快樂與飲食的滿足,難道會不如當醫師、律師、建築師、會計師、老師或司法官等「五師一官」嗎? 

即使是學歷與收入都不高的賣菜婦人陳樹菊、十元自助餐莊阿珠女士與觀音山揹水隊長蘇進雄先生,他們對社會與人群的貢獻也絕不亞於「五師一官」,其社會形象甚至比他們還好,還更受人尊敬,畢竟一個人的價值不是金錢與地位所能衡量。遺憾的是,長久以來,我們的教育只重視這些虛榮的名校、學歷與職業,沒有教育學生怎麼當一位誠實、正直、有正義感、同理心與慈悲心的人,否則也不會有那麼自私自利者!

平心而論,醫師只是一種服務社會與人群的行業,沒有比別的行業更高貴,否則孫中山、賴清德與柯文哲等人為何棄醫從政?反而當歌手比較快樂,因為唱歌可以自娛娛人,對人身心健康也很好,其中費玉清、周杰倫與蕭敬騰等人常做公益,獲得社會各界讚譽與尊敬,賺的錢又不會比醫生或律師少。餐飲師與運動員也是如此,如吳寶春與陳偉殷等人。如果說這些成功人數是極少數,需要經過激烈競爭與淘汰,那麼能進入台大等醫學系的人,不也是如此嗎?

總之,行行出狀元,學歷不等於能力,態度才能決定高度。與其有名校或醫學系迷思,不如找出自己興趣,好好努力,做對於社會與人群有益的事,一樣可以出人頭地,有大成就。(推薦閱讀: 想想觀點》誰偷走了我們高三這一年?

*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,文化大學教授。

相關報導
賴鼎銘專文:高教鐵達尼號知多少?
唐光華觀點:自學生如何面對升大學的關卡?



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9%84%A7%E9%B4%BB%E6%BA%90%E8%A7%80%E9%BB%9E-%E8%80%83%E4%B8%8A%E5%8F%B0%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yciwdnyib0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